科技魔方
科技魔方 > 聚焦 >

为大米产业装上“数字引擎”,太湖之畔有片“智慧稻田”一线调研

编辑:肖鸥  时间:2023-11-10 07:33  来源:光明网   阅读量:5072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首《插秧歌》,生动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

早在宋代,民间就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历经千年,沧海桑田,不变的是,这里仍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天下粮仓;变化的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古诗中的插秧场景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了,传统耕作正在被高速运转的数据与机器替代。

近日,记者来到太湖之畔的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这里的大米产业装上了“数字引擎”,形成了以万亩高标准良田和物联网为核心的现代种植业,通过浪潮云洲数字化赋能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太湖大米产业实现了价值链重构和产业链升级。

苏州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亚婷告诉记者,太湖农业实行“1+4”模式,即一个种田能手加4个农机手或无人机手,以20位本地职业农民种植了7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建设了大米加工数字化产线,打造出“江南味稻”特色品牌。

水稻采收现场

在传统认知中,种水稻就是跟土地、农机打交道,为何还需要数字化赋能?

首先是农业普遍面临的困境——从业人员少且年龄偏大。为此,太湖农业大力推动机械种植加工,“但是稻谷产量、谷物采收、车辆出入等数据统计依然依靠人工,工作繁琐、效率低且滞后,易出差错。”太湖农业副总经理徐亚婷表示。

另外,太湖农业虽然实现了稻田的机械化种植,但是,种植到加工的各个环节仍然是割裂的。比如,从稻田收割的稻谷,每一车的数量都需要人工填“三联单”,烘干环节的生产调度靠一块“大黑板”,立筒仓里到底装了多少干谷,需要工人费时费力爬上20米高的塔顶排查……从种植、加工到储藏各个板块的数据无法关联和共享。

在太湖农业管理服务中心,随处可见的大小屏幕上,各类数据实时跳动,犹如“大脑”般管理和展示着各个环节的动态。伴随一二三产数据融通,太湖农业实现了订单的实时监测、科学排产、产业链供应链协同。

稻谷存储仓

数字化赋能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和效益。太湖农业总经理张雪洪介绍:“经过改造,太湖农业的稻谷进场、烘干车间、干谷存储、碾米车间、包装车间等全流程数据贯通、可视化,订单生产效率提升30%,综合降本增效20%。”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主力军,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据了解,浪潮云洲正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构建“农业大模型”,为广大新农人服务。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工创食品总经理毕研振介绍:“浪潮云洲将利用智慧种植模型,不断将‘老把式’经验纳入模型参数,提供种植优化方案。”

太湖大米产业是浪潮云洲数字赋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窗口。“让数据要素成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器和倍增器,不仅应用于太湖大米产业,平阴玫瑰、淮安红椒等产业也在不断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长三角中心总经理韩富杰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