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魔方
科技魔方 > 评测 >

百度何俊杰:创新是“既要又要还要”需摸着“反馈”过河

编辑:许一诺  时间:2022-11-30 02:01  来源:网络   阅读量:17191   
百度何俊杰:创新是“既要又要还要”需摸着“反馈”过河

11月29日,百度集团高级副总裁、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总经理何出席媒体活动,分享百度关于科技创新的思考与实践。他说,创新“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要登珠峰,要接地气,要打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处处感受“反馈”来过河。

何还指出,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百度不断实现科技创新的心法是“反馈驱动创新”。在“智能搜索+智能推荐”的双引擎模式下,百度移动生态圈的连接效率大幅提升。整个百度的移动生态圈,是一个离用户最近、吸引反馈最多的“创新磁场”。目前,百度搜索和百度App是AI最大的应用场景。随着AI预训练模型、AIGC、数字人等新技术的大规模落地,其AI带来的创新优势将更加凸显。

攀登珠峰:AI技术领域的“一号门”

在过去的一年里,百度的AI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些甚至改变了方向。

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AI就能自动生成画作、填词作曲,“编曲”出一首优美的MV,这就是何在会上呈现的AI技术创新代表——AIGC。他指出,AI已经进入从理解内容到自动生成内容的新阶段,AIGC可以用十分之一的成本,百倍的制作速度,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和独立视角的内容。

AI在商业应用上的进展更令人振奋。百度正在加速L4自动驾驶的落地。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百度“萝卜跑”累计订单突破140万,业务范围覆盖北京、上海等10多个城市,成为全球最大的自驾出行服务商。此外,百度正在智能交通、智能能源、AI+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设施智能化领域加速落地。

这些背后是百度在AI领域的压力和马拉松式的投入。何接君说百度能做AI,能登珠峰,就不会爬玉龙雪山了。在人工智能领域10年,百度在RD的投入超过1000亿,每年占RD的15%以上,去年占23%。从最底层的高端芯片昆仑,到飞桨的深度学习框架,再到前期训练的大模型,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自研技术,通过征服珠峰,大大提高了在应用领域的效率。

接地气:用搜索引擎打“强心针”

何接君指出,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有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勇气,还需要“接地气”的市场反馈来驱动。百度是为数不多的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全栈布局的公司,从最底层的高端芯片昆仑,到飞橹的深度学习框架,再到前期训练大模型,最后到应用层,建立层间反馈。百度通过用户的反馈,对其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进行改进和创新,创新后可以得到直接的反馈,进而激发更多的创新,不断实现端到端的优化,这就是“反馈驱动创新”。

百度的昆仑芯片就是“反馈驱动创新”的代表。昆仑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云全功能AI芯片。第一代昆仑在百度的搜索引擎、小迪等服务中部署了2万多件,服务了50多个外部客户。是国内唯一经历过互联网大规模核心算法测试的云AI芯片。就是前端有一个庞大的应用“搜索”,可以根据用户端的反馈实现端到端的优化。何接君说,在搜索这类国家级产品的实时、海量反馈下,新技术、新产品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理论高度”,更是大市场里的“实践实力”。

不仅如此,以百度搜索和百度App为代表的整个百度移动生态圈,是一个离用户最近、吸引反馈最多的“创新磁场”。在“智能搜索+智能推荐”的双引擎模式下,百度的连接效率大大提高。百度搜索每天响应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数十亿次搜索请求。2022年第三季度,百度App信息流内容分发量同比增长23%。用户的每一次搜索、评论、赞、分享,都是一次端到端的反馈,让百度App更有“烟火气”。

打持久战:不仅要做“网上名人店”,还要做“百年老店”

“反馈驱动创新”的模式为百度的移动生态系统带来了新的增长和新的方向。过去一年,百度搜索规模同比增长17%。今年9月,百度App月活跃度增长5%,至6.34亿。

会上,何还介绍了百度移动生态的最新创新成果。百度搜索的两大“杀手锏”技术——跨模态大模型“知一”和新一代索引技术“刘谦”,将帮助搜索高度匹配需求,让用户的每一次反馈都得到重视,每一次需求都得到满足;“创作者AI助手团”提供AIGC工具,帮助创作者实现“一人成团队”;“百度App数字人计划”将为媒体和创作者定制真正的双胞胎数字人,帮助实现“数字人的自由”。

基于新增长、新方向,何提出了前瞻性部署,这是百度移动生态要打的“持久战”。未来,百度将把这些创新分享给众多生态伙伴,联合各行业伙伴,通过反馈和端到端优化,做好内容和服务的长效管理,让用户的需求得到“闭环满足”。百度和生态伙伴不仅要做“网络名人店”,更要做“百年老店”。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